彰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16-08-16浏览量:1169来源:政府办责任编辑:吴楠文字大小: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彰武县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编制《彰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迎接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面分析评价“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正确认识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时抢抓机遇、规避风险,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201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7.4%、4.6%和11.8%。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25.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0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一五”末期的52.4∶18.5∶29.1调整到2015年的48.6∶19∶32.4。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建成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5处,建成全市首家无害化处理中心,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板材家居、农产品加工、硅砂、能源等工业主导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9%。服务业蓬勃发展,2014年被授予“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豪德物流城及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和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格局。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彰武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示范县”,启动全省首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成立全市首家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累计到位资金预计达到483.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8倍。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彰阿高速、沈通高速公路彰武段和沈彰大道建成通车,完成国省干道大中修243.5公里,修建农村公路517.1公里。完成滴灌节水工程82.9万亩、河道险段治理2830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1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2处。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打造3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功获批市级卫生城,哈尔套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彰武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取得一定实效;深入开展重点河段生态恢复治理,养息牧河生态环境和水体功能明显改善;积极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0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完成沙化草场治理45万亩,大青沟沙地公园获国家批准,彰武县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民生建设不断加强。2015年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9.5%和14.3%;“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实名制就业2.5万人,实名制普惠制就业培训1.3万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由13.91万人减少到3.44万人;五峰九年一贯制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农保参保率、新农合常住人口参合率分别达98%和99%,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助标准均提高10%。
专栏1 “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单位 2010年 规划目标 预计完成情况
计划数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3.5 137 12.9 105 7.4
其中:一产业 亿元 38.5 59 8.9 51 5.8
二产业 亿元 13.6 36 20.1 20 8.0
三产业 亿元 21.4 42 14.1 34 9.7
农业总产值 亿元 62.7 120 11.6 105 10.9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8.2 300 22.1 110 0.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39.9 134 27.5 70 18.9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08.1] [515.2] 3.4 [424.8]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8 19.3 14.5 17.1 11.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3.6 9.5 21.6 4.5 4.6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亿元 [128.6] [369] 9.9 [483.5] [2.8]
出口创汇 万美元 820 3400 32.9 3000 29.6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城配收入
11000 19200 11.8 21500 14.3
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6233 10400 10.8 9800 9.5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复苏艰难,围绕市场、资源、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彰武站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总体来说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彰武县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同步实施,有利于彰武承接产业转移。我省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有利于促进彰武“请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释放彰武的发展潜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在重点项目安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铁岭、四平、通辽“金三角”区域合作有望上升到国家重点支持层面,将为彰武县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利契机。
我省深入实施新一轮突破辽西北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辽西北支持力度,彰武县将在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扶持与政策支持。
沈阳经济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一体化,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对接、建设金融联盟、推行一卡通一本通等方面惠及彰武,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实现新突破,全面建设好沈阳后花园。
随着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国策的进一步强化,彰武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彰武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是: 经济总量仍然不大,重点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创新创业环境欠佳,人才支撑能力不足,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农业和县城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与先进县区相比差距较大。对此,全县上下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务实苦干,奋力开创彰武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绘制振兴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遵循“四个着力”要求,紧紧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扩大总量、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合作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优现代农业、建设彰武品牌、打造农业强县,做强工业、扩大彰武制造、打造工业大县,做活服务业、提升彰武名片、打造三产名县,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彰武县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对辽宁的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彰武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目标方向和工作重点,全县上下要按照“四个着力”要求,持之以恒抓落实,并全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集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业和服务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好森林、草原绿色阻沙屏障,林灌草有机结合防住风、阻住沙,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生态县建设,打造美丽彰武。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如下: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2︰21︰37。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现代农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业主导产业规模有效扩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
文化和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健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依法治县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彰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1%,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达到省市控制要求。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加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教育、卫生等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 累计或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5 153 7以上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51 66 5以上 预期性
第二产业(亿元) 20 31 9以上 预期性
第三产业(亿元) 34 56 10以上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2.5 3.6 7.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70 125 12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1 82 10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4.5 6.26 6.5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1 30 11.5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4 30 [6] 约束性
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60 [5] 预期性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14 0.2 [0.06]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800 13800 7以上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4200
[20000]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11990
[34400] 约束性
年末总人口(万人) 41.3 41.7 0.19 预期性
生态文明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36.1 40.1 [4]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492.6 696 [203.4]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10.8] 约束性
氨氮

[14] 约束性
二氧化硫

[8] 约束性
氮氧化物

[10] 约束性
城镇污水处理率(%) 95 98 [3] 约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激励“双创”的体制机制和浓厚氛围,激发地区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为地区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动力和支撑。
第一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板材家居、农产品深加工、硅砂深加工等行业骨干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中心,有效组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科技招商,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科技型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及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力度。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强化科研合作。继续加强与沈阳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专家委员会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2%。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搭建专业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形成数个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技术与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科技服务,推动板材家居、农产品深加工、硅砂深加工等行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引进与成果推广应用。
建立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职能效应,为创业创新者提供金融服务。依托县内铁路快运、保险公司、评估公司等与企业发展密切关联的中介机构,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力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孵化中心尽快投入运营,加快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第三节 实施人才兴县战略
坚持以创业创新人才、管理营销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劳动力为重点,以提升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保障,通过培养、引进、使用三举并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彰武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招引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招商引才、项目引才和技术引才等专项活动,在招商合作的同时招才引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项目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建立柔性引才工作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泛吸纳和利用县外人才和智力。探索股权激励等人才引进方式,制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引才政策,吸引各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到彰武县工作和创业。用活用好辽宁省及阜新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政策和资金,积极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殊技能的人才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并为引进的优秀人才提供住房及工作场所。对需在本县长期居住或定居的优秀人才,根据本人自愿,县有关部门负责办理长期居住手续或落户手续,其子女入托、入学、参军与本县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县域经济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鼓励企业与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定向培育一批高技能实用人才。每年至少遴选100名高级技工,有计划地派遣到南方板材家居企业务工,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板材家居加工技术,为彰武县板材家居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创新机制留住人才。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与适当的待遇留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评价、引进、培养、流动、激励和投入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的浓厚氛围。
第四章 推进重要领域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重要领域改革,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做好延伸服务、拓展服务、特色服务,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在彰武设立相关机构,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或依法发起设立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挂牌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户以上;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健全技术转让机制,支持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入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成果运用的知识产权制度。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权保护制度,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落实和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创新、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制升级为农业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等向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健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引导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团。
第二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释放市场活力。取消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审批,下放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经济社会管理审批事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同时优化流程、规范管理,并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推进。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对放权过程事中事后进行监管,防止腐败滋生。实施“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建设,提高审批效率。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稳步推进乡镇预算编制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资金。健全政府债务管理风险管控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完善地方税体系和税收征管体制。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政府机构和职能设置,建设法治型政府、创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第五章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在全县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和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合作实效,引进区域发展所需的资金、项目、人才,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到2020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亿元,年均增长23%;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年均增长9%。
第一节 强力推进招商合作
积极拓展开放领域。在进一步推进板材家居、农产品加工、硅砂深加工、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快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等产业和国有产权交易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招商合作方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以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沈彰工业园、商贸物流园和硅砂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抓好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开展驻地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微信招商和网上招商。围绕招龙头、引配套、兴资源、调结构,形成政府带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推动的招商合作新格局。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动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产业招商向供应链、核心价值链招商转变,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积极推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蒙东经济区、“九市一盟”等区域相关县(区、旗)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承接沈阳经济区大城市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实现与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
创新招商合作机制。建立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招商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成果共享,提高招商合作成效。完善招商合作考核机制,建立薪酬激励、绩效考核等制度,实行定责招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大招商带动彰武大开放、大发展。
第二节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合理超前规划,完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周边供水、供电、燃气、公共交通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商业服务、金融网点、学校、医院、公租房等生活性配套项目建设,营造综合配套的宜商宜居环境。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创建公正、公开、诚信、有序的招商合作环境,切实把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手续领办制落到实处,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依法规范行政,对客商投诉案件做到快速受理、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切实保障客商的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使全县上下形成“人人了解招商、人人支持招商、人人参与招商、人人享受招商成果”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依托沈阜(彰武段)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彰武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按照“稳粮油、壮畜牧、强果蔬、扩特产”的发展思路,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稳定粮油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单产水平。以五峰、冯家、兴隆堡、大德、平安、四堡子、满堂红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玉米核心产区;以大冷、冯家、四合城、前福兴地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五峰、两家子、西六、东六、苇子沟等东部乡镇及大冷、章古台、四合城等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花生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双庙、丰田、东六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甘薯和马铃薯高效产区。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花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总产量达到25万吨。
稳步发展绿色果蔬产业。坚持以提高设施化、科技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西部以哈尔套为中心、东部以后新秋为中心、中部以彰武镇为中心的三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哈尔套、丰田等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甜瓜优势产业带建设;以二道河子乡为重点,建设树莓集中产区;以双庙、大四家子、苇子沟、兴隆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寒富苹果集中产区;以大冷、平安、前福兴地和双庙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梨集中产区;以章古台镇为重点,建设大果榛子集中产区;以阿尔乡、章古台等乡镇为重点,建设沙棘、黑枸杞等沙地果品集中产区。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
建设生态高效畜牧产业。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快建设畜禽标准化生态小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扩大奶牛、肉牛、肉羊、肉驴等草食牲畜饲养规模,加快发展禽类生产,建设规模养殖基地,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大力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根本性转变。
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以平安、哈尔套、满堂红、四堡子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黑豆、绿豆、荞麦、谷子等杂粮(豆)生产;以前福兴地、满堂红、大冷等乡镇为重点,稳步发展烤(晒)烟生产;以双庙、丰田、兴隆山等乡镇为重点,积极发展红(鲜)干椒生产;以二道河子、东六、西六等乡镇为重点,适度发展芝豇生产;以五峰、兴隆山等乡镇为重点,加快发展甜玉米生产; 以大冷、满堂红、冯家等乡镇为重点,探索发展山药等地下经济作物生产。到2020年,全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第二节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营销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加快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中心,在乡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发展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引进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通过“公司(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户收益。
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业展会和农业电子商务,加强农业“互联网+”暨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发展认养农业,构建新型产业发展和消费模式。
第三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全面推广和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争把地产水稻、树莓、地瓜、宾王菇申报为以彰武冠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进一步提高“金明水”地瓜、“绿到家”杂粮、“哈尔套”甜瓜及蔬菜、“粳星”大米、“苏鲁克”大米及蔬菜等已有品牌知名度,加大力度打造苇子沟花生、二道河子树莓、大冷葡萄、双庙红干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构建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定点监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等工作。
第四节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到2020年建成“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高标准农田100万亩。
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田林网、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重点加强旱作节水灌溉工程和涝区田间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五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突出抓好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聚合人力、资金、科技等资源,深入推进沈阜(彰武段)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积极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打造一批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机构,构建农科教企联合推广服务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先进农业机械、优质无公害栽培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做好农技培训工作。实施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
专栏3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项目
1.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双庙镇为重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00亩。以大冷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完善特色果蔬采摘区,果品林,畜禽放养区,垂钓休闲体验区,油菜花语观赏区等建设。全县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区20个。
2.养殖小区建设:改造升级50个生猪和奶牛规模化饲养场,完成50个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加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投入力度,每年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5-8个,省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个。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每年新建改造升级20个改良站点。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公顷。新建节水滴灌工程10万亩,节水改造灌区面积9.3万亩。推行农业机械化,到202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50万亩,精量播种165万亩,机收货190万亩,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广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技术模式120万亩。
4.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的玉米良种繁殖基地6万亩和种子加工中心1个。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每年1次、辽西肉用绵羊集约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每年1次。完善彰武县县级监测站和2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建设。
5.农牧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站10个、新型农村沼气工程200个、农作秸秆综合利用站2个、废旧地膜回收站10个、废旧地膜利用中心2个以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设施2个。

第七章 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以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突出抓好“三区一带”( 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沈彰工业园和硅砂产业带)建设,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板材家居、农产品加工、硅砂、能源四大主导产业,推进工业集聚化、链条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0%。
第一节 做大提升板材家居产业
立足板材家居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壮大基地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由以板材家具生产为主向实木家具、原木家具、智能家居等多元产品生产、精细加工方向转变。到2020年,全县板材家居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0亿元。
推动产业创新提质发展。积极搭建企业转型升级平台,促进重点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支持格美特、赛斯木业等大型林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承接埠外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合作力度和深度,突出以目标企业、目标项目为重点的招商模式,引进一批生产技术先进、规模大、实力强的板材家居企业和项目。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在智能家具研发制造、特色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开发、高档装饰装修材料生产、全屋订制设计施工等功能性特色化方向实现新突破。
促进板材家居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依托,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板材家居产业链条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打造涵盖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原辅料生产以及下游市场、物流等附属体系“林板家居一体化”的中国北方家居产业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肉类和乳品)加工为主攻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
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以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沈彰工业园为依托,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基地、集群发展。引导产业基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发展格局。
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深度开发有地区特色的新型绿色有机食品,提高精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积极发展硅砂产业
充分发挥我县硅砂资源优势,把硅砂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围绕铸造用砂、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用砂、太阳能光伏产品用砂和硅砂尾矿综合利用四大系列产品,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实现硅砂产品专业化、系列化、品牌化。到2020年,全县硅砂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
培育壮大硅砂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三点一线”硅砂产业带,有序推进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三个硅砂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硅砂产业园区化发展。加大硅砂资源精深加工力度,引入国内外硅砂产业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生产、加工和物流等多位一体的硅砂产业体系,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硅砂加工基地。
延伸硅砂产业链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硅砂终端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硅砂关联产业横向耦合发展、资源深加工产品向纵深发展的格局,实现硅砂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和硅砂新兴产业的新突破。
促进硅砂产业绿色化发展。坚持“合理开发、节约资源、生态治理、协调发展”原则,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硅砂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科技型转变,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节 优化发展能源产业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利用、多元发展、保护环境,推进传统能源向新型清洁能源方向发展,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增效和转型升级。依托风、光优势,合理发展风力发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依托煤炭、石油资源,加快传统能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到2020年,全县能源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
有序推进新能源建设。合理发展风力发电,以华电金山、国电龙源、新疆特变电工等企业为依托,在章古台、冯家、大德、四合城、哈尔套、平安、五峰、双庙、两家子等乡镇,力争投产装机70万千瓦;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华电金山、三峡新能源等企业为依托,在后新秋、章古台、冯家、大德、五峰等乡镇,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力争投产装机28万千瓦。
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传统能源。推动雷家煤矿90万吨/年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中石化彰武油田继续做好详勘工作,提高彰武油田产能。整合供热资源,加快实施彰武县热电联产项目。以煤炭、石油资源为依托,积极引进煤、气、油深加工企业和项目,拉长产业链条。
第五节 加快推进“三区一带”建设
统筹推进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沈彰工业园和硅砂产业带整体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发展,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阜新市林产品产业基地):以发展板材家居产业为重点,积极打造林木产品产业、建材家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型能源产业“五个业态”,加快推进孵化中心、培训中心、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智能家具研究中心、地工产品展示中心“五大中心”建设, 推进充电场设备制造、特种车生产、发电设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生产、品牌家具园、装饰装修材料园、仓储物流园等大项目的快速落户投产。“十三五”期间,园区“六通一平”配套面积力争达到8.07平方公里,在功能布局上形成生产加工区、集市商贸区、仓储物流区、生活服务区“四个区域”。
沈彰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适当发展现代物流、汽车商贸和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突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科学推进沈彰新城建设,逐步完善新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沈彰工业园“六通一平”配套面积力争达到2.48平方公里。
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立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目标,依托粮油、蔬菜、果品和畜产品等特色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基地化和加工现代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名优特产品共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产品结构。积极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加快完善包装、贮藏、冷链、运输等配套设施,强化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园区“六通一平”配套面积力争达到4.7平方公里。
硅砂产业带:沿三点一线(三点: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一线:大郑铁路干线)建设长40公里、宽2公里的“硅砂产业带”,在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分别建设1个硅砂产业园区。冯家镇硅砂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晶体硅、石油压裂砂和建材用砂等产品;章古台镇硅砂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矽砂、浮选砂和建材用砂等产品;阿尔乡镇硅砂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相变砂、覆膜砂和建材用砂等产品。
专栏4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1.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储能电站项目;标准化厂房配套设施(给水、电力、排水)建设项目;道路、排水(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化、路灯、硬覆盖、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水工程项目;供热工程项目;干渠治理工程项目。
2.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高压线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建设项目;水厂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垃圾处理厂项目;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给水管网建设项目;供热管线工程项目;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3.硅砂产业带:章古台硅砂产业项目区彰武县硅砂内陆港项目、硅砂研究所建设项目。
4.大工业变电所建设项目:沈彰工业园、东六农产品加工园各建变电所1座,章古台建变电所2座。
5.大工业中水回用项目:在沈彰工业园、东六农产品加工园、章古台分别建设供水站和废水回收站,并铺设相关管线。

第八章 加快服务业大发展
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应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促进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提高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现代服务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
第一节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立足彰武县境域内的沙地、湖沼、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和皇家牧场、藏传佛教等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和培育特色旅游资源,将彰武培育成辽宁著名的沙地生态旅游品牌,建成沈阳都市圈的沙地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彰武旅游名片。到20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推动振兴发展的先导产业。
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围绕“一带、一圣地、一中心”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重点推出以大清沟、章古台沙湖林海为主体的大漠风情游;以巨龙湖、那木斯莱、阿尔乡为主线的湿地观光游;以圣经寺、千佛山为一体的藏传佛教文化游;以柳溪湾山庄、高山台森林公园为核心的近郊休闲游;以柳河沿岸、北部沙地为营地的竞技体验游。把大清沟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依托近郊和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农家采摘、休闲垂钓、农事体验、乡村餐饮等休闲农业项目100家,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努力打造品牌节庆和旅游商品。以大冷的垂钓节、高山台的端午节、大四的采摘节、巨龙湖的冬捕节等为重点,打造品牌节庆,提升知名度。丰富提升农民画、剪纸、根雕以及金明水地瓜、苏鲁克贡米、大扁杏、谷香杂粮等彰武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住宿、餐饮、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和名品。
专栏5 旅游开发空间布局
“一带、一圣地、一中心”。“一带”是以闹德海水库、大清沟风景区、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乡、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巨龙湖水库为主的沙湖林海大漠风情旅游带;“一圣地”是以大四镇的千佛山、圣经寺为主的佛教旅游圣地;“一中心”是以高山台、柳溪湾、都尔鼻城、兴隆山水库、冯家北沟水库为主的近郊休闲度假中心。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按照“极力挖掘、积极配套、深度整合、体系构建”的发展思路,依托入网发达、交通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物流业,使物流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围绕“一园、两中心、五节点”的物流节点布局,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物流节点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结合彰武县商业中心区服务业集聚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彰武县城北服务业集聚区、硅砂产业园四大板块,构建满足不同层次、服务不同对象、衔接远近期发展的物流网络节点。打造彰武在“沈阳—蒙东地区—阜新”等大中城市物流干线的节点地位和沈阳经济区连接蒙东的物流中转站。
加强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依托硅砂、板材家居、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现代商业等物流需求,优化整合物流园区资源,引导园区分层错位发展,推进综合物流园区的分工整合及专业物流园区的分类整合。重点推进彰武县物流园、鸿嘉物流园和东六冷链物流园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园区,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级互动、相互配套的物流园区发展格局。
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工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农产品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积极吸引省内外物流企业落户彰武。着力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本土物流企业。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1~2家省、市AAA级物流企业和一批AA级物流企业。
着力提高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发展互联网+,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积极推动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建设,提升全行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
专栏6 物流节点布局
“一园、两中心、五节点”。“一园”:彰武县物流园区;“两中心”:章古台散货物流中心、桐山煤炭物流中心;“五节点”:哈尔套物资配送中心、冯家物资配送中心、东六配送中心、后新秋物资配送中心、章古台散货物流中心。
第三节 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以扩大消费和保障供应为主线,以改革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带动为支撑,构建城乡协调、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层次完备、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商贸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30家,其中,营业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市场达到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2%。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以“两心、两轴、三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模式为基础,重点打造老城区综合商业中心、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商业中心和沈彰工业园现代商务中心为“一正两副”的商业中心立体格局,构建“商业金三角”。
改造提升老城商业中心区。依托解放大街、中华路等现有商业基础,推进老城区商业网点升级经营业态、改善经营环境,实施升级换代和功能更新。积极推进浙里好购物广场主体完工、中汇商业城投入运营、鼎信财富广场完善经营业态,加快推进红美国际广场、百货大楼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重塑中央商务区。
积极打造城南商业中心区。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功能开发与业态建设并重的原则,推进城南商业中心区建设。重点推进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建设,建成功能完善、业态先进的现代商务中心。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连锁品牌,提升商贸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功能。
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接待服务档次,重点打造清真路特色餐饮街、西环路快捷宾馆服务区和CBD消费购物中心区3个城区接待服务功能区,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内涵,建成中高档、标准化接待服务区。
统筹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和直营连锁店。以哈尔套、后新秋、冯家、章古台、大四家子、两家子、五峰、兴隆堡和双店等商业节点为纽带,通过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创新交易方式,不断提升全县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推进哈尔套无公害果蔬批发市场、章古台苗木市场、冯家镇综合市场、东六鲜蛋禽类批发市场、后新秋综合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和规范升级,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预冷保鲜设施、加工与配送中心、标准化包装与储运等物流装备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快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产品流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谋划并完善基层社“一社两店”、“一场三站”功能,组织开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提高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专栏7 商业网点布局
“两心、两轴、三带、三区”。 “两心”:老城区商业中心和南部新区商业、行政中心;“两轴”:贯通南北,联系新、旧两区的中华路城市发展轴和水吉路交通轴;“三带”:柳河、高速公路沿线三条生态景观廊带;“三区”:北部为中国北方家具研发制造基地及物流中心区,中部为城市功能主要集聚区,西南部为森林公园和河西新区。
专栏8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大项目
1.农特产品冷链物流园:规划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2.辽宁豪德农贸物流中心: 规划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3.哈尔套市场扩建升级改造:规划用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

第四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我县产业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以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目标,通过政府规划产业、市场配置资源,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十三五”期间,申报1~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筹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电子商务大厦,筹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重点引进京东、苏宁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吸纳企业入驻,培养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充分打造地方特色产品知名度,实现我县电商发展新突破。
支持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通过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扶持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转型。
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和示范引领,着力推动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人才。重点引进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和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提升电子商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立足现有基础,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大力推进以亚洲时尚广场、中汇商业城、鼎信财富广场为核心的县商业中心区服务业集聚区和以彰武县物流园、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辽宁豪德农贸物流中心(豪德二期)、华北商城为布点的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建成集聚度高、特色鲜明、业态先进、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拉动县域服务业发展的增长点。到2020年,力争1个达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标准。
第九章 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大水利、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第一节 强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辽西北供水彰武配套工程。积极推进地表水净水厂和配水管线建设,在东六镇分两期建设日处理规模10万吨的彰武县净水厂,稳步实施净水厂至老城区、南城区和沈彰工业园输水管线建设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旱作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节水滴灌项目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力争全部完成老水田改造任务;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排水站、村屯排水和农田排涝项目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稳步推进大清沟水库、北沟水库、巨龙湖水库三个大型供水厂和8个乡镇供水厂建设,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净水工程建设,确保20万农村人口喝上更加方便、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饮用水。
防洪减灾工程。深入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柳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养息牧河、绕阳河及苇塘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3座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4座拦河闸项目建设。
专栏9:水利建设重大项目
1.辽西北供水彰武配套工程项目:建设10万吨彰武县净水厂,建设净水厂至老城区、南城区、沈彰新城的输水管线;
2.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1)大清沟水库供水厂(含大冷分水厂):设计供水人口76891人,输配水管网新建和改造1402千米;(2)北沟水库供水厂:设计供水人口21616人,输配水管网新建和改造365千米;(3)巨龙湖水库供水厂:设计供水人口16848人,输配水管网新建和改造296千米;(4)乡镇供水:乡镇供水7处,设计供水人口51150人,输配水管网新建和改造1384千米;(5)学校供水:学校供水12处,供水总人口17200人,安装净水消毒设施12套;
3.河道治理:(1)柳河治理项目:治理河长74.2km(闹德海水库以下),生态工程243.4亩;(2)彰武县养息牧河(章古台镇至二道河子乡)治理工程:治理河长59.7千米,生态工程2875亩;(3)彰武县养息牧河(五家子大桥至新彰边界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长21.2千米,生态工程1272亩;(4)绕阳河治理项目:治理河长1.6千米;(5)苇塘河流域山洪沟治理项目:治理苇塘河支流山洪沟7条,治理险段长度4800米;(6)彰武县苇塘河(哈尔套后疙瘩苏至双庙替合申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长34.5千米,生态工程1200亩;
4.治涝工程:(1)排水站工程:新建固定排水站5座,移动排水站5座,地点分别为两家子镇、东六家子镇、西六家子镇;(2)村屯排水工程:新建农村村屯排水工程50处,分布在全县涝区乡镇;(3)农田排涝工程:新建10年一遇标准排水工程25万亩;
5.农田灌溉:(1)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包括灌区改造、巨龙湖引水、引闹干渠改造3个项目;(2)节水滴灌项目,新建节水滴灌工程10万亩;
6.其他项目:(1)新建水库4座,水库除险加固3座,新建拦河闸4座;(2)水库移民工程惠民项目(建设美丽乡村10处,修建移民村水泥路100公里)。

第二节 加快完善交通设施网络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做好通辽经彰武至京沈客专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配合做好京沈客专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工作。以高铁车站为核心,延伸长途客运和公交线路,构建新的铁路和公路客运体系。建设沈通高速阿尔乡出口和省道彰桓线与长深高速包家屯出口连接线,提升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干线公路建设。推进公路瓶颈路段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国道京沈线柳河大桥建设项目;实施公路铁路“平改立”工程,力争大郑铁路彰武段15个平交道口全部实现立体交叉;建设彰武县城至沈彰工业园连接线、彰武县城外环线和铁西快速干道,进一步完善县域公路网络。
农村公路建设。以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密度为目标,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造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大幅度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公路维护。积极实施公路养护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公路养护管理更趋规范,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公路要求,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专栏10:交通建设重大项目
1.新建柳河桥项目:新建京沈线柳河桥等跨柳河桥梁3座;
2.大郑铁路平改立项目:改造平交道口15处;
3.村屯路互通项目:新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
4.铁西快速干道项目:建设一级公路5.8公里,下穿大郑铁路桥梁1座;
5.新老城连接线项目:新建一级公路15.6公里,下穿长深高速桥梁1座;
6.彰武县城外环路项目:建设一级公路26.6公里,下穿长深高速、大郑铁路桥梁各1座;
7.沈通高速公路阿尔乡高速出口项目:新建出口及匝道;
8.长深高速包家屯出口连接线项目:改建9米宽二级公路11公里;
9.彰武县东部乡镇旅游快速干道项目:改建9米宽二级公路37.5公里;
10.中小微企业基地配套项目:新建12米宽二级公路16.7公里。

第三节 稳步推进能源设施网建设
继续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66千伏电网结构,强化城区电网建设,提高城区供电可靠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推进10千伏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
加快实施“东气西输”工程。依托彰武奥德燃气有限公司,加快推进连接至彰武的天然气气源管道建设,实现县城城区利用中石油气源进行供气,供气规模达到每年5280.2万标立米,居民管道气化率达到90%。
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支持沼气、秸秆气化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路灯,推动农村能源多元化发展。
专栏11:能源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1.电网建设:新建66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主变2台,新增主变容量3.2万千瓦;10千伏新建改造工程共新增配变容量3.8万千瓦;新建10kV公用线路8回,架空线路长度68.08千米;
2.沈彰工业园、新城中心区燃气管线工程:沈彰工业园燃气管网总长15008米;沈彰新城中心区燃气管线工程管网总长34654米;
3.秸秆制造燃气项目:建设秸秆燃气制造厂一处,铺设管道2000米,服务500余户。

第四节 提升信息设施服务能力
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快速提升网络质量与速度,全面下调资费,基本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县域全覆盖,县城光纤宽带网络达到50 M、乡镇及周边村屯达到20 M。扩大无线网络应用范围,完善和提高移动网络服务质量,逐步实现4G网络全覆盖,农村无线4G网络达到100M。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和融合,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能力,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信息化发展水平。
第十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强重点镇和宜居乡村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吸纳人口聚集,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构建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城镇化推进策略,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依托柳河打造生态景观带,建成中部城市功能集聚区、北部家具基地及物流中心区、南部居住生活区。坚持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原则,优先发展沿国道304和101线公路布局的城镇群,努力形成彰武县——阿尔乡镇、哈尔套镇——东六家子镇两条城镇化带动发展轴。坚持区域错位发展,积极打造哈尔套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五峰镇、东六镇等重点小城镇,大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拉动并辐射周边乡镇,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条城镇发展轴、五个重点发展镇”的县域城镇体系。
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北起南环路、南至南外环路的西环路打通工程,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实施交通疏导工程,提升城镇通畅效率;完善公共停车场建设机制,支持建设不同形式的停车设施,促进停车场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化。实施东水西调输水管线建设,对老城区、北城区、南城区部分开发建设用地,完成配套给水管网、净水厂、配水管线及输水管线建设;完成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扩建、污水管线及污水泵站建设;积极实施县城雨污分流建设,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矿区、旅游开发区和重大项目所在地的给排水工程。扩大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老城区的供热管网改造和三个园区热源建设;实施天然气配套管网工程,完善管网配套设施,推进老小区逐步改造成管道燃气,新建小区实现管道燃气全覆盖。大力实施城市“五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硬化)工程,创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推进“绿化”工程,实施高速公路出口、柳河出口和沈彰大道及街巷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加强住宅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空地绿化建设,增加绿色空间,打造“园林城市”。推进“亮化”工程,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加大对沿街路灯、特色建筑及成型小区的夜晚亮化美化效果。实施“净化”工程,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垃圾处理厂、公厕,提高环卫设施标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降低固体垃圾排放,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实施“美化”工程,加快城区各景观开发建设,培育城市“景观亮点”,加强对城区临街网点牌匾的管护力度,保证规格整齐划一;推进城市特色建筑装饰美化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实施“硬化”工程,完善县城路网体系,改造城区主干路建设,实现主干路全部硬化,恢复主干路两侧人行道,新铺彩色人行道板,开展次干道、小街、里弄的改造和整治。
加快重点镇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引导重点镇差异化发展。依托旅游、农业等优势,打造特色小城镇,东六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五峰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业,哈尔套镇重点建设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章古台镇重点构建生态防护和旅游带,后新秋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绿色旅游产业。完善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把重点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
建设智慧城市。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为手段,构建有关信息的感知、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以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为特征,实现城市运行系统对各种需求的快速智能化响应,以产业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主线,实现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带来美好生活体验,打造城市发展、治理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形态。到2020年,彰武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逐步走出具有彰武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第二节 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治理乡村环境。建立户集中、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收处一体化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有效运行,改善村庄污水处理设备条件。实现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与居民生活区分离,建设畜禽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实现乡村“三堆六边”无垃圾,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改造乡村设施。以重点村和中心村为服务中心,形成集中布局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抗震和节能性能,消灭D级危房。完善供水设施,继续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善乡镇道路网,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同时完善道路边沟和道路两侧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巩固拓展村庄亮化工程成果,实施乡村绿化工程。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平等的就业和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人力、技术、资金投入,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规划引导,逐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完善养护和安全管理机制。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满足农村基本用电需求。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乡村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大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栏12: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
1.县城建设:彰武镇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南城区道路排水工程项目;彰武县雨水管道工程项目;彰武县污水管道工程项目;沈彰新城、工业园排水工程项目;彰武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沈彰新城、工业园供水管网工程项目;彰武县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项目;新城区给水管网工程项目;沈彰新城、工业园燃气管线建设工程项目;彰武县城市供热工程项目;沈彰新城、工业园供热管网工程项目。
2.重点小城镇建设:哈尔套镇道路工程项目;哈尔套镇利民桥工程项目;哈尔套镇给排水工程项目;哈尔套供水工程项目。后新秋镇道路工程项目;后新秋镇桥梁工程和农桥工程项目;后新秋镇自来水工程项目;后新秋镇电力电讯工程项目;后新秋镇集中供热工程项目;后新秋镇绿色景观工程项目;后新秋镇给水排水工程项目;后新秋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章古台镇集中供热工程项目;东六镇集中供热工程项目;五峰镇排水管网工程项目;五峰镇污水排放工程项目。
3.“智能城市”建设:包括政务数据中心、居民卡、车辆智能卡、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数字管网、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项目。
专栏13 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1.乡村环境治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村屯垃圾箱的购置、垃圾收集车购置、行政村垃圾存放点建设、垃圾转运车购置及乡镇垃圾卫生埋场建设);污水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秸秆治理。
2.乡村设施改造工程:农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抗震和节能性能);村内道路硬化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厕所改造。
3.乡村发展水平提升工程:村庄亮化;乡村绿化。

第十一章 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加快生态县创建步伐,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全省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以节约优先、减量化再利用为基本方针,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的发展,逐步有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鼓励硅砂生产企业延长生产工艺线,对废弃物质实施深度加工、回收加工等,实现废物资源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生态化升级转换,引领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的梯级、层级利用水平。推进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学校、宾馆、饭店、机关等实施中水回用,到202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推进现有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程控制。推动生态产业园或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多层级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技术,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推行草田轮作、立体种养、生态果园、生态养殖结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观光休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逆性和土地利用效率,减轻水土流失和抑制风沙危害,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量。
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环境污染防治新机制。突出搞好水、大气和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治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总量,全面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内全部排污企业、村屯居民实施异地搬迁安置。加强水污染防控,城镇建成区完成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积极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农膜、秸秆无害化处理。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确保城市内无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治气治霾,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彰武县集中高效供热工程,全面拆除燃煤小锅炉,取缔建成区内10吨及以下所有燃煤锅炉。重点控制燃料燃烧、重点行业、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外来污染物等六大污染来源。到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削减1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达标天数336天,优级天数达到55天);建成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减少60%、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下降30%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平均浓度达标。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全县耕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质量普查,建立和完善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控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输入,控制重污染行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污泥等进入土壤系统。实施工业、矿山等废弃场地修复示范工程,开展重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到2020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82%,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第三节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进一步推进“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开展防沙治沙造林和封沙育草,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草场覆盖度,使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完善。
筑牢森林绿色屏障。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大幅度增加森林面积。实施彰武县青山保护工程,加快闭坑矿山生态治理进程。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到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218.9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696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到37.1%。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为契机,以保护和建设为主线,保护、巩固和提高草原沙化治理区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全国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全面发挥草原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红线保护原则,划定基本草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到2020年,55万亩严重沙化和40万亩中度沙化的草原基本得到治理,基本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5%以上。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继续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完成前福兴地、后新秋、苇子沟、二道河子、东六和五峰、章古台、哈尔套等8个乡镇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加大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启动辽西北生态恢复产业带规划,初步形成生态恢复产业化模式。以培育资源、提高林地产出率、提高草原生产生态效益为核心,发展壮大以营造林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森林草原景观、提高生态文化品位为核心,加速发展以森林草原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为依托的第三产业。
专栏14 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1.林业生态建设:
(1)“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项目50万亩、退化林分修复造林项目10万亩;
(2)中央造林补贴试点工程,造林10万亩;
(3)村屯绿化工程,实施“村屯绿化示范村”项目130个、5万亩;
(4)千万亩经济林工程,造林15万亩;
(5)彰武县青山保护工程,矿山生态治理1500亩。
2.草原生态保护:
(1)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2)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工程。
3.国土综合整治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7个;
(2)土地整理项目,21个;
(3)耕地占补平衡水田开发项目,20个,总面积3000亩;
(4)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治理300平方公里,新建截水沟4.5万米,地埂植物带3万米。
4.森林、草原资源管护能力建设: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点建在彰武镇、哈尔套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两家子镇;
(2)防火应急装备仓库工程,建设地点章古台镇;
(3)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的高火险区,全部建成草原防火物资点;
(4)草原行政执法工程,开展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

第十二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第一节 全力打胜脱贫攻坚战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强力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确保全县1.90万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其发展生产或务工实现脱贫;通过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从根本上解决全县1000户、2800名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的安居问题;通过教育培训脱贫一批,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帮助贫困家庭孩子靠读书提高一技之长;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确保全县9900名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实现脱贫;通过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有效解决全县1.56万名贫困人口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扶贫对象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机制。以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平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相关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就业增收机制。促进沟域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构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和方式,增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
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领,以扶贫开发项目为载体,突出专项扶贫引导作用,形成省市县无缝衔接、合力帮扶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平台,提高动员和配置社会扶贫资源的精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把脱贫工作成效纳入全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到2020年,确保全县3.44万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销号。
专栏15 脱贫攻坚重大工程
1.项目到户扶贫(互助资金):扶持人数8万人次。
2.培训扶贫:扶持人数1万人次。
3.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扶持人数1万人次。
4.移民扶贫:扶持人数6000人。
5.社会扶贫:扶持人数2万人。
6.小额信贷扶贫:扶持人数4.5万人次。
7.医疗救助扶贫:扶持人数2万人。
8.低保扶贫:扶持人数4万人次。

第二节 大力促进社会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投入促进就业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支持各类人员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着力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对有就业愿望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行政策安置。“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力争达到2万人。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的对接。继续做好“春潮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建设,完善乡镇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全县、连通城乡、功能完备、快捷实用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做好争议仲裁工作,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专栏16 促进就业重点项目
1.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至少5000平方米的县级创业孵化基地。
2.基层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项目:建设20个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第三节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探索建立向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直接融资领域,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进程。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整合,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健全工伤保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和五保对象救济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特别是土地全部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全以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取暖救助等为主要内容,以慈善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实施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生活保障、司法援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实施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专栏17 民政事业重点项目
1.沈彰健康城新建项目:包括沈彰健康城主体工程和哈尔套、后新秋、章古台3个基地,主体工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每个基地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2.彰武县殡仪馆新建项目: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
3.农村敬老院新建项目:在两家子、前福兴地、兴隆山、冯家、四合城、彰武、章古台等7个镇建设农村敬老院各一所。
4.彰武县救助管理站新建项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第五节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普惠制学前教育发展,逐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和退出机制,取消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免试就近入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免除建档立卡家庭困难高中生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整合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整合现有培训机构和中职学校的培训能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走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路子,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加快蒙古族中学标准化建设,在蒙古族学校大力推进三语教学,在蒙古族幼儿园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专栏18 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1.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包括14个(兴隆堡、四堡子、苇子沟、西六、兴隆山、冯家、前福兴地、丰田、章古台、二道河子、东六、四合城、大四家子、大德)九年一贯制学校校舍改造项目;3个(东六、大四家子、大冷蒙古族)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5个(东六、五峰、大冷蒙古族、哈尔套、后新秋)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馆建设项目。
2.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包括彰武县实验幼儿园扩建教学楼项目和8个(苇子沟、东六、五峰、大德、西六、丰田、四合城、平安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教学楼项目。
3.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包括校舍改造项目和新建体育馆项目。
4.彰武县高级中学校舍改造项目:扩建教学楼、新建体育馆和新建食堂。
5.新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舍改造项目:新建办公综合楼、宿舍楼、食堂、风雨操场、塑胶操场。
6.彰武县特殊教育学校校舍改造项目。
7.彰武县蒙古族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
8.彰武县职教中心实训设备购置项目。

第六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逐利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深化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药品采购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配套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加强中医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为依托,建立县级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强化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全行业监管,健全完善考核机制。
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夯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基础设备设施配套投入,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慢性病、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资养老待遇。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健康服务机构。健全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健身场所体育器材,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专栏19 医疗卫生发展重点项目
1.传染病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2.彰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3.县医院、中医院、四院、妇保院扩建项目;
4.县老年医学康复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5.中医院老年病科业务用房扩建项目;
6.中医院制剂中心扩建项目;
7.6个乡镇区域性健康体检中心扩建项目;
8.3个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扩建项目。

第七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理念和模式。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认真实施《彰武县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彰武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公平获得发展机会,平等参与社会管理。优化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到2020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0%;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3.5%以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加快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为残疾人服务能力,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第十三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县级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形成县有园(文化公园)、有场(文化广场)、乡(镇)有站(文化站)、村有室(文化活动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筹建县文化宫,新建县博物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新华书店,改扩建电影院,电子阅览室实现24个乡镇全覆盖。图书馆争取馆藏图书达到6万册,年征订期刊120种、报纸20种。认真落实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社会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保障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各级文化馆(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指导员制度,组织和辅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体活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形成县级重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工程,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和展览基地,突出彰武县文化特色。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抓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不断繁荣文艺创作。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认真做好文物的调查勘探、开发、研究、鉴定、修复、保护及宣传等工作。重点做好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群、圣经寺保护修缮工程,城址(小五喇叭城址、土城子城址、西南城址)保护维修工程,做好四堡子乡朝阳沟村南墓葬发掘和彰武县高速铁路修建前的大型遗址发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和省级名录。建立彰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建立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探索推进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市场平台建设,巩固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深入推进新闻出版、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相关事项的审批和管理,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和网上审批工作。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制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创新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挥彰武县根雕、民间剪纸等手工艺品优势,做好东六镇远方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和章古台镇木雕(根雕)工艺品厂的厂房扩建工作,新建彰武县民间剪纸保护传承基地、民俗文化馆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并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掘整理形成文化旅游新产品。做好圣经寺的相关恢复及保护工作,利用圣经寺拥有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亮点,打造彰武文化品牌,提升彰武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20 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1.新建彰武县文化宫;
2.新建彰武县博物馆;
3.新建彰武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4.筹建彰武县体育馆;
5.新建彰武县新华书店;
6.电影院改扩建工程;
7.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群、圣经寺保护修缮工程。

第十四章 建设法治彰武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快推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为实现我县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立法体制,推进民主立法,用好地方立法权。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网络空间、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内推进综合执法。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推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案件评查机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和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将普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让法治成为人们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基本理念和方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完善社会治理地方规范性文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推进城乡社区标准化,加大社区用房和公安派出所用房建设力度,理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种利益诉求。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殡葬改革,推动彰武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实行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按照自愿承接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和分类指导,支持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推进中介组织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县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引导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权。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运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导入司法程序和依法终结制度。全面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杜绝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优抚对象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双拥共建活动,建立双拥共建长效机制。
第三节 推进平安彰武建设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实现食品安全放心县建设目标。
增强安全生产防控能力。改革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煤矿、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消防(火灾)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消除隐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开展争创“省级平安县”活动,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制度,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互联网管理部门执法协作机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应急预案衔接,建立应急预案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专栏21 食品安全放心县建设重点项目
1.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
2.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工程建设项目。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增强党领导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各专项规划,全面落实本规划提出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特别要加强规划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专栏22:主要专项规划目录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林业发展规划;(3)畜牧业发展规划;(4)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5)工业经济发展规划;(6)硅砂产业发展规划;(7)信息产业发展规划;(8)林产业基地发展规划;(9)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发展规划;(10)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规划(11)沈彰工业园发展规划;(12)服务业发展规划;(13)旅游业发展规划;(14)文化发展规划(15)教育事业发展规划;(16)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1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18)环境保护规划;(19)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水利发展规划;(21)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规划;(22)食品药品安全规划;(23)民政事业发展规划;(24)对外开放发展规划;(25)土地整治规划;(26)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第二节 加强项目配套支撑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统筹协调,主要依靠规划指引、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深入推进。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县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提工作,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储备,加强项目和项目之间的衔接和配套。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数据库,强化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管制度。
统筹投入资金。合理利用政府财力,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规范项目管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促进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外部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建立规划调整机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任务和建设目标做适当的充实和微调,适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完善规划管理机制。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
Baidu
map